南京圖書館上線“清人文集數據庫”
打開“江蘇省珍貴古籍全文影像數據庫”,水墨設色的界面雅致清新,《楊園先生全集十四種》《蛾術堂集》《玉磬山房詩文集》等文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電子書架上,輕輕一點就可以看到原本沉睡在庫房的古籍的影像資料。
近日,南京圖書館“清人文集數據庫”上線。作為“江蘇省珍貴古籍全文影像數據庫”項目第一期成果,“清人文集數據庫”目前共收錄清人文集400種,以全本彩色掃描的方式制作成13萬余幅高像素數字圖像,讀者登錄系統(tǒng)后即可閱覽資源。
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研究館員韓超告訴記者,與大多數公布宋元明善本古籍的平臺不同,“清人文集數據庫”以專題數據庫的形式發(fā)布。從文獻內容來看,把視角延展到更廣闊的未全網公開的古籍,聚焦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清代文集。
清人文集是研究清代文獻的重要基礎,也是反映清代社會經濟、政治、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據,以圖像數據庫的形式集中展示清人文集,可為清代文史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幫助。
記者了解到,南京圖書館藏明清文人著作眾多,明清文集逾萬種,其中不乏名人稿抄。此次收錄的南京圖書館藏清人文集作者年代涵蓋整個清朝時期,版本包括稿抄、批校題跋等多種形式。
“清人集部版刻文獻有兩類常見的稀少性版本,一是遭到朝廷禁毀的書籍,一是因太平天國戰(zhàn)爭而受損的嘉道咸時期書籍。”韓超介紹,本次公布的清人文集中,如嘉慶時期刻本吳俊《榮性堂詩集》,道光時期刻本韓廷秀《雙牖堂文集》,咸豐時期刻本譚獻《復堂詩》等,都是存世較少的清人文集。
值得一提的是,為方便讀者檢索,平臺對每種文獻都作了至少深入到序、跋等第二層級的標引。同時,提供“四部分類”“版本類別”“朝代分布”“館藏分布”等類型化檢閱項,以滿足讀者個性化的檢索需求。
古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,作為文物必須妥善保護,同時,作為文獻又必須為讀者所用。古籍數字化是解決“藏”與“用”的矛盾的最上之選。
南京圖書館所藏古籍達到160萬件(冊),且善本較多,古籍數字化的項目從2008年啟動,到2014年已實現了珍貴善本的數字化。目前實現數字化的古籍共1萬余種6萬余冊736萬頁,民國5萬余冊470萬頁。
從利用目錄卡片分類展示到可在館內查詢數字資源,再到公開發(fā)布古籍數字化平臺,現在,讀者不必走進圖書館,也可在線閱覽古籍。古籍數字化平臺既方便了學者、專家等專業(yè)人士的深入研究,也能降低普通讀者接觸古籍的門檻。
韓超告訴記者,未來,平臺還將陸續(xù)公布更多古籍及專題數據庫。
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